随着“英国音乐交响曲”的闭幕式的举行,燃烧了十多天的奥运圣火徐徐熄灭,四年一度、举世瞩目的“体育大派对”正式落幕。里约精彩的8分钟,向世界发出4年之约。中国体育代表团以金牌、奖牌总数第二的好成绩,给本届奥运会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盘点伦敦奥运赛场,“红色身影”继续书写传奇,令人豪情激越。乒乓球、羽毛球赛场上的完胜,“中国旋风”不给对手任何机会;孙杨夺取男子400米自由泳金牌,改写中国男子游泳的奥运会历史;叶诗文夺取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打破世界纪录,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纪录;花样游泳获集体银牌,已具备与世界强队对话的实力……可以说,今次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毋庸讳言,与先进国家体育水平的差距不是奖牌所能概括。综观中国队获牌项目,仍然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田径、游泳虽有斩获,仍有巨大潜力。而令人沮丧的莫过于在分量最重的三大球上全线失守,毫无建树——男篮创奥运最差战绩、女篮不敌澳大利亚队止步于8强、女排1/4决赛不敌日本队无缘4强。更别说连伦敦奥运会入场券也拿不到的男足、男排、女足。一个奖牌数跻身三甲的体育大国,在三大球赛上“打酱油”,不仅是国民心头之痛,也照见中国体育的深层忧虑。
4年时间,从北京到伦敦,要说进步与收获,当属国民心态的成熟,以平常心看奥运,享受属于体育运动的纯粹。北京奥运,刘翔黯然退赛,公众不理解的声音较多。4年后的伦敦,他再次跌倒,未能跨过第一道栏。令人欣慰的是,公众这一次的反应就平和得多,理解、同情、致敬的声音盖过了指责。在国际羽联取消包括女双组合于洋、王晓理在内的8名运动员参赛资格的“让球风波”中,公众也没有被愤怒遮住眼睛,而是对事件进行了客观剖析与理性反思。权威媒体载文指出,“利用规则的漏洞并不鲜见,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体育精神”。
体育本来就是一场高级游戏,它既给直接参与者一次与同行切磋、展示才能的机会,给喜欢体育运动的观众带来愉快的精神体验,激励着其他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促进公共体育事业的进步。而“金牌至上”强化了竞赛的“功利主义”,从而将体育引入“唯奖牌论”。援用“应试教育”概念,那种为奖牌而比赛、为比赛而体育、奖牌是体育运动“指挥棒”的观念与行为,无疑就是“应试体育”。走过复兴之始的自卑,告别以奖牌弥补自尊的幼稚,公众的心态开始转变,心智更加成熟,这是我国体育从“应试体育”到“素质体育”转变的心理基础,弥足珍贵。
作为管理部门,当正视群众心理的变化,并作出适当的调适,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群众体育、全民体育。唯有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时间、机会在足球场上驰骋,在田径上奔跑,在游泳池中畅游,篮球、足球、跑步、游泳等健身活动成为国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步子才能迈得更稳健。
' />第30届夏季奥运会今晚将在伦敦闭幕,又一次四年一届的体育盛会曲终人散。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瞩目,但人们也不会忘记在过去的16天,发生在中国代表团身上的那些是是非非。除了丰厚的成绩回报,中国代表团值得回味、总结和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消极比赛带来的后续效应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于洋/王晓理在奥运会羽毛球女双比赛上努力求败的场景,注定将成为中国代表团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最不堪回首的一幕。尽管中国羽毛球队最终包揽了全部5枚金牌,创造了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历史,但中、韩、印尼三队4对女双选手消极比赛的拙劣表现却给中国队的辉煌战绩蒙上了一层阴影,成为伦敦奥运会羽毛球赛场留给观众的最深记忆。
在中国羽毛球队当晚举行的庆功会上,满场欢笑声中唯有两个人在哭泣,那就是于洋和王晓理,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女双选手,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金牌本来非她俩莫属,但因球队的战略安排,她们必须与韩国选手打一场只能输不能赢的比赛。消极比赛的后果,是直接断送了于洋/王晓理的奥运金牌梦,4年的努力和付出付诸东流。在全队欢庆的时刻,除了泪水,还有什么能表达两名运动员内心的苦楚呢?但是,应该感到痛心的只有这两名直接受害者吗?相关教练和负责人,是否也应该反思?
多年来,我们为了金牌,已经一次又一次地纵容某些运动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金牌凌驾于奥运精神、体育道德之上,甚至成为某些运动队眼中的唯一追求。此次消极比赛事件因为发生在奥运赛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才逼迫当事单位和个人公开致歉,而实际上,此类事件在国内早已是见惯不怪。
羽毛球队包揽5枚金牌并不能作为运动队和教练员的挡箭牌,通过此次消极比赛事件来警示其他运动队,这对于中国竞技体育来说,其实是阻止奥运精神和体育道德沦丧的绝好机会。
三大球的没落令人担忧
伦敦奥运会临近尾声,当集体大球项目进入收官阶段时,中国观众忽然发现,自己成了纯粹的看客,因为连传统强队中国女排也被挡在了半决赛之外,中国代表团已经彻底沦落为集体球类项目的“小国”。
在采访伦敦奥运会的中国记者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让人无奈的笑话:当一名西班牙记者对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表示羡慕时,有中国记者回应说,我们希望以所有奥运金牌换取你们的男足世界杯金牌。那名西班牙记者一听,连忙摇头。
尽管足、篮、排球的奥运冠军也只是以一枚金牌计算,但大球项目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意味着同样的奥运金牌的确有着迥异的社会效应。
中国三大球项目的颓势,在本届奥运会上显现得更为突出,奥运成绩不好其实只是表象,中国三大球项目的基础薄弱才是根本。
两个亚洲近邻日本和韩国在本届奥运会三大球项目,尤其是足球和排球上的表现,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振兴三大球的发展道路:摒弃功利主义,扩大青少年普及,抓好大中学生联赛和职业联赛。
中国不能再走过去发展三大球的那条老路——把发展三大球的目标紧盯在几支国家队的奥运和大赛成绩上。因为,即便参加奥运会偶尔获得优异成绩,那也只是昙花一现,是无根的浮萍,一旦那拨儿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离去,整个项目的沉沦将不可避免,就像现在的中国女排,没有了“黄金一代”球员和主教练陈忠和,整个球队的水平便一落千丈。唯有广泛的青少年参与人口和良性发展的联赛,才是三大球项目实现真正腾飞的基础。
金牌掺杂进太多的场外因素
刘翔的摔倒,是奥运赛场上的悲情一幕,但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无奈?尽管中国田径协会做出了澄清说明,称没有人逼刘翔参赛,但这样的说明已难以让人信服。商业利益和队伍的需要仍然被很多中国人视作刘翔带伤参赛、最终重伤下场的主要原因。
公众更愿意也更有理由相信,中国运动员的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操纵着他们的命运。正像中国举重队在本届奥运会上开局不利,同样爆出了举重队奥运名单与地方利益牵连的内幕,中国运动员能否参加奥运会,不仅看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还要受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的影响。
奥运会的英文中有GAME一词,寓意游戏。但对于中国竞技体育而言,奥运会被附加了太多的内涵,早已超出了游戏本身。也正因为如此,刘翔的摔倒究竟是意外还是预谋,竟成了众说纷纭的猜想。
刘翔事件是伦敦奥运会留给中国人的一大遗憾,这个遗憾还包含着人们的猜测和不解。未来,中国竞技体育能否恢复为一片净土,让运动员只是带着一种纯粹的奥运精神去参加比赛,而不再受到那些摆不上台面的场外因素的干扰,可能会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金牌榜首之争不妨淡化
随着伦敦奥运会的落幕,金牌榜和奖牌榜的排名也有了最终答案,中国代表团最终未能保住金牌榜第一的宝座,让位于美国。
从伦敦奥运会揭幕的第一天起,金牌榜的榜首之争就颇受关注,中国代表团从一路领先到被美国代表团追平和赶超,到重新回到榜首位置,再到最终失去与美国代表团抗衡的能力,整个过程跌宕起伏,着实吸引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中国代表团能否保住北京奥运会时创下的在金牌榜上遥遥领先的地位,确实是本届奥运会上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但实际上,金牌榜的排名并不是中国体育整体实力的真实反映,这一点,中国代表团再清楚不过。
和往届奥运会的最终成绩一样,中国代表团的金牌主要来自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射击、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在田径和游泳两个大项上的表现有明显起色,但对中国代表团的金牌项目结构影响不大。相比起美国这个世界头号体育强国,中国代表团主要夺金项目与群众体育的关联度明显偏低,除了乒羽,中国其他传统优势项目的群众普及度极低,有些甚至为空白,而美国的任何一个夺金项目都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做支撑。
相比金牌榜上排名在中国之后的其他代表团,中国夺金项目的群众普及度也是偏低。利用金牌项目的优异成绩积极扩大该项目的普及开展,理应成为中国体育主管部门今后的着眼点。
这次,随着中国游泳获得历史性佳绩,中国代表团团长刘鹏表示,将创造条件推动游泳项目在全国的普及开展,希望这将成为中国游泳真正全面崛起的开端。
学会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
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刘鹏,今天再次对攻击中国游泳选手的国外人士和媒体进行了谴责。他认为,这是对中国运动员的极大伤害和不尊重。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选手的表现令国人惊喜,但却引来了个别国外人士和媒体的无端猜测和诋毁。中国代表团多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孙杨和叶诗文也在面对外国媒体挑衅性的提问时,予以了强硬回击。
在体操、自行车、田径等比赛中,面对不公正待遇,中国教练员和运动员也通过种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如公开谴责、提出申诉等。尽管中国队在自行车和田径比赛中的申诉均被驳回,但至少表明了中国队的意见和态度。
奥运会中的绝大多数比赛项目都源于西方,欧美国家在这些项目上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多年来,中国运动队和运动员遭遇不公的经历数不胜数。中国游泳选手获得佳绩,就会引起是否服用兴奋剂的猜想;中国体操运动员擅长的高难度动作,往往会在规则调整中被取消;击剑和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员更是屡屡受到裁判偏袒对手的判罚。
并不友好的外部环境,其实也可以加速中国运动员、教练员的成熟。比如,孙杨和叶诗文终于知道,自己成功之后,面对的未必都是赞扬;中国男子花剑队主教练王海滨在一次次受到裁判歧视后,懂得了必须与裁判据理力争,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不满和意见。
更重要的是,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要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增加与外国选手、教练、裁判甚至媒体的交流机会。外国人对我们的偏见,有时候来自他们扭曲的心理,有时候也因为他们很少有渠道能了解中国运动员。如果中国教练和运动员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走进更开放的天地中,将只会加重圈外人士的猜忌心理。
本报伦敦8月12日电
' />刘翔昨天在110米栏赛道上摔倒,单腿蹦着结束奥运比赛。脚伤毁了他再创辉煌的愿望,给了他两届奥运会都出现在赛场,但没完成比赛的特殊结局。由于刘翔的名气堪称超一流,他的遭遇昨天在瞬间扩张成中国人的复杂心情,微博被短时间涌来的上千万条信息临时压垮。
很多人赞扬刘翔“虽败犹荣”,还有很多人表示“不知道说什么是好”。或许可以说,刘翔创造了中国人思考奥林匹克精神,以及思考运动员个人命运与权利的机会。
刘翔8年前获奥运110米栏金牌,那项荣誉之强烈至今令中国人难忘。而此后刘翔两次都未满足国人再看他奥运比赛的愿望,两次成绩是零,它们与刘翔巅峰的巨大落差同样是强烈的。大落差催生大感悟,而刘翔的这8年,很多新观念冲出来,质疑也变得无处不在,刘翔不仅是英雄、偶像、退赛者,他还是话题,是中国人思考、辩论的平台。
刘翔无疑曾经是英雄,但昨天他还是吗?昨天他究竟应不应该站到赛道上,以及他应以什么姿态告别奥运会?这些问题很具体,尖锐,它们实际在测验中国人对奥运荣誉的态度,以及如何把那么多可能不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掰开揉碎。
中国社会有时把刘翔看成有个人权利的“人”,有时把他看成有义务满足公众愿望的“超级体育明星”,他的确同时有这两个身份。刘翔本人该如何平衡使用这两个身份,他能够或者有义务做到这种平衡吗?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刘翔的脚伤注定他必须退赛,他无论以什么方式完成这个过程,都是痛苦的,也都是容易众议纷纷的。他的最好选择就是继续胜利,可惜他做不到。
中国公众昨天无论怎么理解、同情刘翔,也都没有看到他再次胜利更加愉快、开心,但公众需要表现出对落败英雄的体谅和大度,这是中国社会文明的应有姿态。
总体上看,昨天的中国社会,包括刘翔本人,在这次既意外又不意外的摔倒面前表现得算得上相当成熟、体面。就像伦敦看台上的观众一样,远在国内的中国公众在第一时间给予刘翔的大多都是掌声,这是人道主义同情心的自然流露,这是对一个复杂尴尬的豁达处理。中国社会的宽容需要这样的层级和高度。
昨天刘翔的参赛本身就包裹了很多压力。如果倒退十几年,这个压力很可能是全中国的。但昨天,这个压力主要是刘翔本人的。我们希望再过十几年,当再出现一个刘翔时,他会比今天的刘翔轻松很多,不仅社会宽容,那时的运动员也会有更多的实际杠杆,分解赛道上的失败。
刘翔将被永远记住,不仅因为他110米栏的难忘金牌,也因为他后来的戏剧性遭遇带给我们的思考。感谢刘翔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越这样做,越做得真诚,我们就越有尊严。
' />北京时间8月7日,伦敦奥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预赛中,刘翔意外摔倒,未能晋级半决赛。
一个运动员可能的荣耀、可能的挫败、可能的悲怆,刘翔在三届奥运之旅中,可谓遍历。8年来,国人从刘翔身上收获了喜悦,也品尝到遗憾与惋惜。2004年,雅典,刘翔奔驰赛道,刷新国人对于一项运动的认识;2008年,北京,刘翔落寞而去,留下运动“适度”精神的思考,更留下尊重个人选择的呼声;2012年,伦敦,刘翔跌倒栏下,举国可闻的惊叹,再次考验国人的心态:如何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调适出最终的平衡?
一个人的命运跌宕,13亿人的喜泪悲欢,我们曾把太多东西寄托在他身上。不只刘翔。运动员总是对奥运充满期待,他们需要用金牌来证明自己;而亿万国人同样对奥运充满期待,中国也需要用体育来证明自己。刘翔截然不同的三届奥运,历练着当今中国的心态。对于运动,如何超越对成绩的追求,回归个人全面发展所需?对于运动员,如何褪去种种符号,还原对个人的尊重?对于国家,如何超越自卑或是自负,培养出无需金牌支撑、不用患得患失的自信?
从狂喜、质疑到释然,110米,一个民族8年的心路,体育竞技折射国人心态成长。央视主播的真情泪水和无数粉丝的深情留言告诉我们,金牌不是唯一,刘翔没跨过的那道栏,我们跨过去了。
' />面对中国代表团的优异表现,国际舆论多有赞美、钦佩,但尖酸刻薄的杂音也从未间断。一些西方媒体种种奇谈怪论的背后,不只是傲慢与偏见,甚至有恶毒的中伤。就连英国《每日电讯报》也不能不指出,一些球探体育比分:人士以“一种混杂着嫉妒和无知的丑陋心态”看待中国人。
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体育的非议早已由来已久。随着中国代表团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伦敦奥运会期间火力也随之增加;中国快速发展进步,影响力渐大,则是更深层的背景。“奥林匹克运动中始终存在政治,不可能没有政治”。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这句话道出现实的复杂与无奈。
多年来,奥运规则的话语权和赛场上主导地位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打破了传统垄断,由少数西方国家垄断奥运规则话语权和赛场主导地位的时代渐行渐远。对中国代表团的无端指责恰恰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与其实力相当的对手,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到了前面。
围绕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杂音,已经超越体育范畴。“偏执”乃至“歇斯底里”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和不适应的迸发,是“输不起心态”的暴露。近年来,每逢中国在经济、科技上取得重大突破,就有人站出来大讲“怪话”。这或许可以让一些人谋得些许心理平衡,但麻醉剂药效过去后,心态是否更加悲凉呢?
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提高,这是奥运精髓,更是奥运魅力所在。对广义的“更快、更高、更强”追求,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必定会经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某些习惯于高高在上的人来说,从感知时代的变迁到顺应时代要求,的确需要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但是,中国不会因为别人的心情如何而放慢自己的脚步。
有容乃大。我们还是平心静气地欣赏伦敦奥运会,为中外运动健儿加油喝彩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8月8日 文/钟声
' />让刘翔带伤上场,属于本末倒置,金牌至上,而轻忽了身体健康。从基督教原罪说来讲,“中国人”可以都是罪人。但要大伙儿一起为刘翔摔倒负责,那没道理。作为纳税人,“中国人”为运动员们凑了点经费,但除了可能收获一点“集体荣誉感”之外,并无分毫实利,现在要他们为事情的某些错误负责,那真成躺着中枪了。
事实上,把中国人捆绑在一起,并想像13亿双眼睛齐刷刷看着“伦敦碗”里哪怕只是中国运动员的一举一动,也是缺乏想像力。据一位上海媒体人发布微博说,当刘翔摔倒的时候,他路过街边小吃店,看到一颗颗全是平常心,没有人喊,更没有人哭。更不要说几亿乡村居民,他们把体力活当成体育,对竞技项目缺乏城里人的那份兴趣。说他们不愿原谅失败的夺金人,要他们所谓绑架负责,实在是不公平。
当然,央视体育评论员哭了,神州大地的确也有骂声,除此之外,确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伦敦碗”里的中国运动员,希望他们争金夺银。但所谓希望,不过是所谓“理解的同情”:你自小入了体育的行,吃运动的饭,千里迢迢跑到伦敦去,难道不想夺金吗?夺金的运动员,住广厦,开豪车,正所谓天道酬勤。人们为运动员祝福,盼望天遂人愿。
遗憾的是,人民的善良愿望经常遭受误解,关注的眼睛被解读为“绑架”。运动员心里紧张,据说是有13亿双眼睛盯着的缘故;动作失误,夺金失败,被说成在人民的厚望中压力过大。刘翔两番带伤出征,也是“中国人”让他下不了台。
中国人的眼睛,中国人的希望,就真的威力如此巨大?回头看古代,全体中国人都希望皇帝是好皇帝,但大多数皇帝却我行我素,嘉靖20年不上朝,明熹宗成年累月做他的木工活。现在媒体经常提倡官员洁身自爱,但伸手被捉的人络绎不绝。虽然有人谓“人民最大”,人民的愿望是行动的指针,但要说“中国人”一希望,运动员就随之翩翩起舞,这不是事实。
“中国人”心怀善良愿望,但体育有体育的运行机制,运动员有运动员的运行轨迹。在中国,体育遵循一种“举国体制”,运动员置身其中,正如刘翔母亲吉粉花所言,“他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儿子”。普通中国人除了纳税,除了希望他们成功,就莫能措其手足了。现在有漫画说,刘翔背负17家赞助商走向110米栏,那更是与“中国人”无关。
也正因为如此,到底该由谁来为刘翔带伤出征承担责任,的确是一个问题。也是在“伦敦碗”里,姚明告诉新华社,体育体现公民价值观,如果一块金牌可以超越我们的价值观,那只能说明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要摆正被颠倒的价值观,以上问题就需要一个答案。
' />孙朴二人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的巅峰对决后,出现了貌似有根有据的媒体报道,“据韩联社7月30日报道,高丽大学历史系金慧中教授经过详细研究,发现孙杨其实是生活在白头山西麓的孙氏一族的后裔。金教授认为,大韩民族的优秀血统是他夺冠的重要保证。”
这一“创作”,弄得一些网民信以为真,直至韩国媒体出面辟谣:韩联社和韩国其他媒体并未发布上述内容,高丽大学更无“金慧中教授”其人。韩国大型新闻门户网站称,相关传言出自中国网友的恶搞。
恶搞也不全是坏事,在紧张的竞技之余,打一打嘴仗,倒也容易造成一种轻松的气氛。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
如今的奥运赛场,一方面是运动才能的竞技,另一方面也是形象和口才的展示。而口才,既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优劣,又包括价值观、思想境界的差距。一场奥运会,甚至于不只是展示了运动员的口才,也同样检验着网友的看客心态。
不管是运动员,还是看客,用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还是用自卑自虐自傲的心态看待自己和世界,是大不一样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打一些轻松的嘴仗,远比那些同仇敌忾你死我活的小家子气言论,要有益得多。
' />美国大话体育网认为,伦敦奥运会上,中美对抗不只与金牌有关。中美之间正形成21世纪奥运会的新对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美国占据奖牌榜总数第一的位置(美国110枚奖牌、中国100枚奖牌),中国占据金牌榜榜首(中国51枚金牌、美国36枚金牌)。眼下,奥运赛程过半,中国在奖牌总数和金牌数量上,都领先于美国。两国陷入了争夺奥运会霸主地位的拉锯战。
文章称,随着奥运会进入最后一周,来自上海和纽约的体育迷们,也许会目睹真正的东西方较量的诞生。这种较量根植于政治和目前的经济环境,诞生于最大的国际舞台——奥运会。
路透社指出,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常通过金牌、银牌以及铜牌数量比较相对实力。不过,在过去两届夏季奥运会上,已经变成中国与美国的金牌榜首之争。美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胜过了中国,而4年后,中国在家门口反攻成功。许多评论家认为,中美在金牌榜上位置的变化,体现了美国的式微以及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
这家体育网站把奥运和国际政治结合在了一起,而美国主流大报,则看到了中国人对奥运态度的变化。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8月7日的文章认为,中国的奥运热过头了。该报注意到,中国在激烈争论它是否过于执著追求金牌,由国家资助的体育体制是否残酷过时,中国运动员是否承受了太多压力,国家尊严是否常常演变成民族主义?
该报回忆了前几届奥运会的情况:1984年,中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只”夺得铜牌时,他家的窗户被人愤怒地砸碎。体操明星李宁在1984年为中国收获三枚金牌,1988年连一枚也没有得到,结果回国时收到装有刀片和绳子的恐吓信。
中国人为什么对金牌如此重视?美国《侨报》刊登评论文章指出,这是因为,有两个“东亚病夫意识”在作怪。
第一个是西方人的“东亚病夫意识”。在诸多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一直停留在百年以前,身体羸弱、意志消沉,一如1936年国外嘲笑当时中华民国奥运代表团的那幅题为“东亚病夫”的漫画。尽管近几十年来,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会上屡创佳绩,但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某些西方人,依然不愿相信中国人能通过正常的训练手段,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西方人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领域。所以,才有了叶诗文在伦敦被外国人百般刁难。
第二个“东亚病夫意识”,是中国人自己。虽历经百年,但这一意识,依然是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和负担。 因而,今天的中国体育,首要的目标倒不是夺取多少块金牌,而是如何彻底打倒 “东亚病夫意识”。中国人只有端正了自己的意识,让“奥运金牌强身”真正转变为全国民众的身体强健,那外国人最终也会“见怪不怪”,两个“东亚病夫意识”自然也就消失无踪了。
可喜的是,以金牌论英雄,过分夸大或看重奥运金牌的现象正在改变。新加坡《联合早报》球探体育比分:发现,奥运会开幕一周了,舆论始终围绕一些与金牌不直接相关的话题:运动员训练是否合情合理,媒体的势利无德,国家体育体制积弊等。
该报认为,切莫小看这一轮“奥运口水战”。显然,金牌还是重要的,但在人们心目中,它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重要。当金牌不是唯一时,现有的体育体制理直气壮存在的资本,以及它可以获得的政治支持,将日益减少。
' />4年的等待、坚持与煎熬,最后换来这样的结果,国人无不扼腕痛惜。刘翔摔倒后,受伤的右脚已不敢着地,在单脚跳到运动员通道后,他又返回赛场,在跑道外单脚跳到终点,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刘翔的这一举动可作两方面解读:
一方面,他以这种方式告诉观众,虽然“一名运动员脚有伤,犹如一名战士失去了枪”,但是,顽强拼搏、坚持到底才是一名运动员最纯真的本色,才是对体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比赛失败了,人的精神没有失败,刘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践行了奥林匹克精神。
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许多人指责他不该转身离去,而应该顽强地走到终点。事实上,110米栏的赛道上横着好几道栏杆,要求受伤运动员走完比赛,是不近人情的苛责。而这一次,刘翔按照一些人的要求做了,已经没法走路的他顽强地单脚跳到终点,可见他不想再次挨骂。
但刘翔还是挨骂了,当他倒在赛场上,微博上立即响起指责、挖苦、谩骂之声,他单脚跳完比赛也被指为“表演”。看到这些,我感到无比失望和哀伤。刘翔毕竟曾在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历史,带给国人惊喜和荣耀;为了再创辉煌,伤病不断的刘翔坚持了8年,其中的艰难与煎熬不难想象,他的“苦劳”不该被抹杀;比赛失利之时,受伤的刘翔坚持用单脚跳完比赛,吻别陪伴了他十多年的栏架……想想此时他心里有多苦,观众怎么忍心再往他的伤口上撒盐?凭什么说他是在表演?因为受伤输掉比赛,这个缘由上帝都会原谅,不管你喜不喜欢刘翔,都应该有起码的同情、宽容之心。
本届伦敦奥运会,刘翔的参赛号码与北京奥运会一样,都是1356。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不得不承认,正因为中国的田径很弱势,所以,刘翔被寄托了太多期待。对于已经29岁并且伤病不断的刘翔而言,这样的期待显得太过沉重。赛场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谁都不能保证一定摘金夺银,一旦失利似乎就对不起所有人,就要遭到批评、嘲笑甚至谩骂,这样对待一名运动员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压力是任何运动员都不能承受之重。
“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平静地面对就可以了,反正就是一场游戏嘛。”这是7月11日刘翔出征伦敦奥运会时说的话。确实,奥运会就是一场大PARTY,就是比一比谁跑得快、谁跳得高的“游戏”,赢了固然可喜,输了也并不丢人,说到底,或赢或输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奥运会上没有真正的失败者。所以,请不要以太功利的眼光看待体育比赛,不要以太势利的眼光看待运动员,运动员自己看得开,观众更应该看得开。
' />这几天很是感慨,微博上的友情,如纸一般,一碰就碎。虽然不关注奥运,但职业习惯,还是喜欢对奥运引发的公共话题评论几句,如羽毛球国家队让球风波,陈一冰遭遇裁判不公等等。微博上认识的不少朋友,都因为与我观点不一样,而对我取消关注、拉黑,甚至交恶了。身在微博之中,处处能感受到两个阵营的对垒和两种立场的交锋,一谈到奥运,立刻有了立场的对立,有了鲜明的敌我,有了情绪的对抗,必须选择站队。不支持国家队,就被视为反对者,两方水火不容,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双方都把奥运当成了一个重申自身价值观的标志性事件,努力寻找每一个奥运热点,在表明自身立场的同时,强化、区分、验证和考验各自的立场。于是,微博成了奥运赛场之外的一个“战场”,寻求认同,打压异见。奥运每一个热点,都引起了这两个阵营的激烈交锋,让球事件,陈一冰事件,国旗倒挂事件,叶诗文被质疑,孙扬与韩媒……其冲突程度,可能比赛场的对抗更激烈,愤怒地抱怨,谩骂,攻击,拉黑,义愤填膺地把对方想像成敌人,互贴公知、五毛、脑残等污名标签。
两个阵营,都在相互的刺激中走向极端,针锋相对不可调和:一方认为毫无保留地为本国健儿喝彩才是爱国,批评则是卖国,一方则斥之为盲目爱国,带着批判和反思的眼光看奥运;一方对金牌全盘肯定,惟金牌是从,一方则否定金牌;一个说举国体制就是好,一个则称举国体制是个坏东西;一方说羽毛球让球完全是合理利用规则,国际羽联的恶规则逼人做坏事,一方称让球纯粹是丢人现眼,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规则;一方认为陈一冰被裁判黑了,一方认为这是为北京奥运偏袒付出的代价,欠账总是要还的……其实,网络有不少温和与理性的观点,他们只是想欣赏比赛,为自己喜欢的项目和选手喝彩,可很多时候,这些声音被淹没了——或被那种极端的情绪遮蔽,或被追求极端的网络逼着作出鲜明的表态和决断,或被夹在中间受到两边攻击。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这令人悲哀。奥运会,其实本该是凝聚一个国家人心、提振一个社会信心、强化一个群体共识的公共活动。因为,体育运动中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金牌中有共同的价值观,追求认同中凝聚着共同的光荣与梦想——当国家队的选手站在领奖台上,国旗升起国歌唱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涌起一种本能的国族认同感。所以,奥运期间,往往都是爱国主义情怀最热烈的时候,国民会在奥运的精神感召和对国家队的关注中,凝聚在一起。
可是,起码在微博上,我没有看到这种人心的凝聚和国民的团结,相反,看到的是血淋淋的撕裂,本就充满着戾气和怨气的微博,再一次被奥运引发的纷争和情绪对立所撕裂。
这样的撕裂,首先与这个社会日益多元的价值有关。尤其是对奥运金牌的态度,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是一律的痴迷和追逐了。昔日奥运举国关注,是因为举国关注金牌,可如今已经有了不关注,有了对金牌价值和举国体制的反思,甚至反感,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告别对金牌的追逐,而追求更高的价值。多元的价值追求中,就难免发生冲突,尤其当多元又缺乏基本的共识,缺乏宽容和责任感时,多元就会导致剧烈的冲突。因为,每一元都想谋求话语霸道,都缺乏对话精神,都不想容忍他元的存在。
其实,为金牌喝彩,与反思金牌背后的问题,两者并无矛盾,并不是水火不容。比如,我就可以一边为中国选手赢得金牌而喝彩,一边在微博上反思其后的问题。可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并不能接受这种反思,他们把所有的批评,都看作是对国家的敌意,把所有的反思都看成是扫了他们的兴,把不同观点看成是“自由派攻击一个国家的阴谋”,不能接受半点儿对问题的暴露和对金牌的杯葛,认为这是“美国试图撬动扳倒中国的主要杠杆”。这种歇斯底里的受迫害妄想和狂暴的斗争思维,为冲突和撕裂推波助澜。
实际上,并不是奥运导致了撕裂,而是撕裂本就客观存在。以往在任何一个问题和事件上,微博里都会迅速分为两大立场阵营,“五毛”和“公知”喋喋不休地互吐口水。这是一种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社会分裂下自然产生的派系对立和群体对抗,不仅仅是思想和立场上的,更是利益上的——这种分裂和对抗中,人以群分,势不两立。只不过,因为奥运与国家符号密切相关,让这些分歧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而一些人,将对现实的不满,投射到对金牌的反感中,因为支撑金牌的举国体制也是大体制的一部分。
奥运如何才能不撕裂情感,而凝聚人心?在当下,也许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冲突就在哪里,无法回避。高瞻远瞩地看,只能在改革中慢慢疗伤,慢慢收拾人心,以深化的改革重建社会共识,弥补裂痕。
' />伦敦奥运如火如荼,“唯金牌论”、“锦标主义”也成了国人热议的话题,且围绕此话题的讨论大有两极分化之势。有人认为,既然奥运是比赛,争锦标、夺金牌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为夺取金牌可以不惜代价和手段;也有人觉得,奥运理应重在参与,金牌和锦标并非体育竞技的全部范畴,理应将关注和投入的重点放到全民健身、提高国民总体身体素质方面,不应只盯住金牌、冠军,更不该忽略了其他同场拼搏、却功亏一篑的参赛选手,一些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朋友还举出外国的例子,认为“人家就不整天盯着金牌”。
其实金牌本是个好东西,奥运的精神可不仅仅是“重在参与”,而更强调“更快、更高、更强”,不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要有希望在奥运争金夺牌,他们是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曾有统计称,自1988至2000年共5届奥运,东道主都占尽便宜,以至于它们在参加下一届奥运时,金牌总数平均比“主场”低了32.8%。而高盛对1972-2008年夏奥会东道主金牌榜所作统计更表明,这些国家当东道主时赢得的奖牌数,比不当东道主时多出54%。倘非在意金牌,何至于此。
尽管现代奥运最初的宗旨,是“业余运动员的竞技盛会”,但近年来早已变得越来越名不副实,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冠军、金牌的广告效益和赞助价值,远比亚军、银牌高出几个数量级。近几十年来的奥运赛场,是“胜者为王”的赛场,那些热门项目的冠军身价百倍,迅速致富(刚退役的菲尔普斯据《福布斯》杂志推测,身家至少有4000万美元),即便冷门项目的金牌也价值连城,而只获得银牌、铜牌,或连这些都无法获得的选手,则不得不为自己的后半生重新奋斗一回。当代社会崇尚个人价值,鼓励成功者,商业资本更具有逐利的天然本性,推崇冠军、金牌,将他们塑造成英雄、偶像,这是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的。即便偶或营造几个“悲情英雄”,也仍然是这种“赢家通吃”体系的补充和陪衬。当人们读到诸如《卡尔·刘易斯——— 一个美国英雄的故事》,看到《烈火战车》这样的影片,并为其中情节所感动时,你会真的相信,金牌对这些选手,以及这些选手的同胞并不重要?
即便在西方国家里,官方为鼓励运动员争金夺银,拿出一些补贴、奖励,并对冷门项目给予某些关照,也并非罕见的事。如法国就为本届奥运金、银、铜牌得主分别设立5万、2万和1万欧元奖金,法国“有问必答网”计算后表示,法国纳税人预计将为法国代表队的奥运之行花费11344946欧元。而英国则更为在家门口有所表现,自2006年起借助1997年成立的专门团队“英国体育”,发放“伦敦奥运周期资助”3.12亿英镑,该团队CEO利兹·尼克尔坦言,英国“不仅仅要参与,关键是要赢”,这个团队当初的成立,正是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英国仅获一枚金牌刺激所致。由此可见,将奥运夺金当作荣耀,将金牌榜“寒酸”当作羞辱的,也并非绝无仅有。
由此可见,金牌是个好东西,国家、民众、商人的看法都大同小异,强调“全民健身”、“重在参与”一点也不错,但将这些和“更快、更高、更强”对立起来则并无太多道理——的确,不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奥运会上夺金牌如探囊取物,全民体育却乏善可陈,这种状况当然应该扭转,但这并不意味着“奥运争金”和“全民体育”是对立关系,更不意味着在这些国家里,投入到奥运周期的钱变少了,投入到群众体育的钱便会自然多起来。
' />一个个惊叹号,一个个“很受伤”,能感受到这条微博中强烈的受害者情绪,无法回避,不少国人都是带着这种情绪来看奥运的——微博中充斥着这种愤怒的情绪。不得不说,带着这种受害者情绪看奥运,会很累很累。
中国队员破纪录后遭遇无根据的质疑,确实不公,最终的事实是对质疑者最有力的回击——不过,不要轻易站到民族国家的位置上来看待这种质疑,认为这样的质疑是针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这样“毫无根据的怀疑”在赛场上很常见,美国人被质疑过,英国人被质疑过,日本人被质疑过。这一点,姚明的点评非常精准:可以理解美国人的心理。如果在乒乓球上面有人打败中国人的话,我们也会产生这种怀疑。
乒乓球女单决赛中,丁宁遭遇裁判乱罚——也大可不必认为裁判是针对中国人,两个中国人的决赛,裁判即使想害中国、想黑中国人,也没这本事。仅仅是裁判的水平太低罢了,不必将裁判想像成伤害中国的敌人。
至于羽毛球女双因让球而受惩罚,显然也不是针对中国,韩国和印尼同受惩罚——让球让到那种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受罚也是应该的,护短是狭窄的。至于“国旗居然屈居韩国之下”,主办方也已经解释,只是工作人员的技术失误,不必上纲上线。还有自行车金牌被取消后申诉反被罚,对规则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奥运中常见的景象,不必想像背后有一个黑手专门针对中国人。
如果带着受害者的心态看奥运,先入为主地认为整个世界都在偏见中“迫害”中国,那么,满眼都是“迫害”,什么事都能想像成针对中国的阴谋。显然,这些都是臆想出来的,凭什么要“迫害”中国和中国选手呢?妒忌中国获得的金牌太多?眼红中国的崛起?对中国人有种族歧视?习惯性地对中国不友好?赛场上竞争不过中国就玩阴的?这些都不符合事实。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平时期的奥运赛场,没有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迫害”另一个国家,没人迫害中国,也迫害不了中国。
这种弥漫于中国网络中的受害者心态,源于一些国民心态的不成熟。
首先是对奥运缺乏平和的理解。不得不说,冷战时那种“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的赛场对抗思维,在某些人心中根深蒂固。以战争而不是体育竞技的思维来看待体育比赛,看奥运的心态自然就被扭曲了。战争的规则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严格的敌我意识和鲜明的对立情绪——当把外在的世界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不是一场游戏的竞争对手时,就很容易滋生出强烈的受害者心态。如果自身把金牌看得太重,将金牌视作参赛的一切,为了夺牌而不择手段,为了求胜可以舍弃一切,自然也会以这样的阴暗思维看待外在世界——一旦在赛场上遭遇失败,就会将影响“我们”争夺金牌的行为,将这种挫败看成是一种“敌人对我方”蓄意的迫害和谋杀。
然后是一种惯有的弱国心态在作怪。强者总会很自信,弱者的想像中,才会有一种受迫害的妄想。中国虽然已经崛起,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但一些人似乎还跪着,未能摆脱那种小国胸怀和弱国心态。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屈辱经历,让有些国人一直不能理性平和地看待西方世界,要么表现得过于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来头来,要么就是盲目自大和过于自尊,带着强烈的仇外、排外情绪——受害者心态,就是这两种情绪的复合物。不仅对待奥运,这些人习惯以这种受害心态看待中国与外在世界的任何交往。
此次奥运会在伦敦举行,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自一开始就带着一种“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世界迫害”的敌意,来看待伦敦奥运。怀着这样的受害者情绪观看奥运,不仅盲目排外,还把一切批评国内选手不守规则的行为看成是不爱国。他们带着狂热的悲情反问:外国人这么对我们,我们为什么还批评自己的队员?敌我界限分明,这种盲目的护短情绪非常可怕。
必须正视的是,即使伦敦奥运上个别人对中国选手有所挑剔,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就是体育。中国要习惯在世界挑剔的目光下成长,这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所必须经历的成长烦恼。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带着那种愤怒的受害者情绪看奥运,在对立的想像中向“外在世界的敌人”开战,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北京奥运,考验中国人的是如何做一个东道主,而北京奥运之后,伦敦奥运,考验着中国人如何做一个心态平和、心理健康的观众。体育不是战争,西方世界不是敌人,爱国不是护短,批评不是卖国,成熟的大国国民,应该明白这些基本常识。
' />在自行车赛场,2日晚进行的女子团体竞速赛,郭爽和宫金杰率先抵达终点,却无故被判犯规,随后又遭到申诉被驳回且被罚款、再次据理抗争却得不到答复的不公正对待。
在羽毛球赛场,包括于洋、王晓理在内的8名选手遭到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中国代表团表示尊重判罚,但一些西方媒体却借题发挥,有意贬损中国运动员和代表团。
在游泳赛场,叶诗文连破纪录两夺桂冠,马上就有个别游泳教练和一些媒体记者无端质疑、纷纷发难,在叶诗文获证清白后依然砌词强辩,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在泳池连破纪录却忙不迭地送上溢美之词。
判定自行车选手违规既要给出合理解释、更要统一判罚尺度,指责羽毛球选手消极比赛不能忽略赛制漏洞、更需对违规选手同等对待,而质疑一名游泳选手的优异表现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先入为主地进行有罪推定。在裁定犯规、指责消极比赛、质疑天才选手方面,采取双重标准,将攻击矛头对准中国运动队和中国选手,这样做,用无心之失恐怕很难解释,刻意打压、故意干扰可能更接近事实真相。
人们注意到,就在自行车场地上,即便英国选手夺冠后承认在预赛中利用规则,为了获得好成绩“假摔”,相关机构依然接受了英国自行车协会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对比赛结果不予质疑;而对羽毛球赛场出现消极比赛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新赛制设定不尽合理和处罚决定过于苛刻曾引发广泛争议,因此将全部矛头对准中国运动员显然有失公允;至于叶诗文遭遇个别游泳教练和一些媒体刻意刁难,则明显是无知和偏见使然。
某些机构和媒体在处罚和评判上采取双重标准,不仅难以令人信服,有损体坛公平正义,更有违倡导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伦敦奥运赛场,中国体育健儿摘金夺银,势头强劲。正当我们朝“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时,却遭遇故意抹黑、杂音干扰。杂音和抹黑出现后,中国自行车选手一方面据理抗争,一方面继续在赛场上稳扎稳打,蒙受委屈却不失风度和气度;中国羽毛球选手以超强实力展示羽毛球运动的魅力;叶诗文排除干扰、孙杨处乱不惊。中国体育健儿的优异表现,不但在为自己正名,也在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
事实证明,杂音和干扰阻挡不了中国体育的进步。我们渴望在融入奥林匹克大家庭过程中做出更大贡献,我们也呼唤奥林匹克运动给予中国体育更公正的待遇。我们有充分心理准备,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也有坚定信心,一切“盘外招”终将在中国体育健儿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抗争中不攻自破。
摘编自《人民日报》8月6日 文/钟文
' />伦敦奥运会开幕以来,“奥运金牌”到底该占什么样的位置,“奥运冠军”到底该被如何关注,媒体一直争论不休。与往届奥运相比,此次中国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尤为强烈。
女子举重运动员周俊失利了,有媒体说这是金牌战略的“耻辱”;吴景彪没能夺冠面对镜头痛哭流涕,媒体的反思同样指向我们对金牌的痴迷和狂热;羽毛球比赛“打假球”被处罚;男子举重冠军林清峰为比赛6年不见父母,以至观看比赛的父母压根不知道那是自己儿子……这些林林总总的奥运故事,无论是悲是喜,在一些媒体眼里,都和奥运金牌有关。
和媒体所呈现出来的对奥运金牌的热切关注有所不同,和身边观看奥运的人聊天,他们谈论更多的是哪一场比赛更为精彩、哪一个选手更让人揪心,至于金牌榜上中国名次的跌落起伏,很少有人提及。小范围的聊天结论,当然不足以论证“中国人到底关不关心奥运金牌”,但被媒体广为传播的一个结论是:“时至今日,在对待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国人早已认识到,金牌只是金牌而已,它与国家实力、爱国精神等等附加价值的关系越来越淡,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怎样的地位,也并不是奥运金牌能够决定的。”这些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归功于媒体“喋喋不休”的价值熏陶,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国人自身的意识觉醒。
既然如此,我很好奇的是,新一轮的关于摒弃“金牌至上”、“金牌崇拜”、“是否该为金牌喝彩”等等争论,到底是国人真正关心的,还是一些媒体在画地为牢、自说自话?
“唯金牌论”当然不对,但关注奖牌、关心冠军选手有错吗?奥巴马不同样“祝贺菲尔普斯打破奥运有史以来奖牌最多的记录”,并在他的推特中写道:“你令你的国家为你骄傲”吗?8月1日,奥巴马不也致电美国女子体操队的5名队员,祝贺她们摘金,并对她们挑战地心引力的壮举表示赞叹吗?
可以理解中国舆论场上那些“反金牌”的人,大抵是在反对体育的举国体制。这没有错,但是,赛场上的运动员们并没有太大能量可以对抗举国体制,他们只能在这种体制下,靠着“争金夺银”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体制的问题,而非运动员本身的价值观问题。所以,如果过多质疑运动员心中的“金牌主义”,对他们并不公平。
开放的社会里,到底该以怎么样的心态看奥运?我更欣赏资深体育评论员曹竞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运动员可以把金牌当成自己的目标,公众可以看淡金牌的意义,媒体可以选择正确的引导。我们不能由过去的唯金牌论,到现在要求所有人放弃对金牌的在意,这是不可能的。”
前中国男篮国手姚明4日作客新华社伦敦奥运会前方报道中心时谈道:“每个人看比赛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是期待公平竞赛,有的人就是想看自己的队伍取得好成绩。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就不对,要能接纳别人有不同的观点。”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奥运的理解,这才是一个开放社会应该有的态度。事实上,中国民众对奥运的理解已经走向多元和宽容,他们对金牌的在乎程度,可能既不像媒体呈现出来的那般“冷淡”,也不像舆论所言的那般“热切”。
' />女排止步于四强,更止于步于伦敦奥运会,从而无缘伦敦奥运会冠军争夺战,对此,女排很遗憾,观众也遗憾,尤其是打到胶着状态时,观众期待中国女排重生,结果中国女排没有重生,重生在何时,重生只有等待来日。
但笔者觉得,女排的离开没有遗憾,而是缺憾,更是自己错过了诸多机会,从而把自己推进了死胡同。当然更缺少了一份坚守,没有更好地坚持,而只有猛烈地场上比赛,没有细细的思考,更没有更好地坚守。
在比赛中,日本女队今非昔比,也不是四年前,当时的中国女排3∶0把日本队拿下,而是日本女排在一分一分的咬住之后,把中国逼向了绝路,看看比分大家或许就知道了,,26∶28,25∶23,23∶25,25∶23,16∶18。
正是日本女排的执着,也是日本女排的坚守,而且是日本女排的紧紧咬住不放,因而中国女排就不能摆脱纠缠,而是迎着日本打,最终女排钻入了日本女排用细腻和地面优势纺织的“天罗地网”中,把中国女排拿下,让中国女排离开。
在场上,中国女排不是打的不好,而是打的还行,但与日本女排比,少了些细腻,更少了些执着,还少了些努力,更少了些聪明。日本女排在场,球球必争,不放过任何一个球,即便是球已经离开场很远,无法挽回。但两名队员追上去,一名队员摔倒在了记者席前,也要奋力一搏。但这些在中国女排身上似乎看不到,就从眼前而过的球,有时候不明白,或者离开场的球,也很少去追赶。这就是日本多了的坚守,中国女排少了一份坚守。
没有坚守,就没有坚持,更没有努力,拼搏更不是到位,离开也就会成自然,女排的离开就不会有遗憾,只有缺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