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标准重在行为劝导
www.fjnet.cn?2012-08-15 09:56? 傅达林?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更多观点: 无论旧24孝故事,还是新24孝标准,其深层价值都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 百善孝为先。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旨在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孝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维系着家庭伦理秩序,也构筑了国家道德基础,是个人趋向修身完美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德行。为维系孝道不衰,官方援孝入法,将不孝行为入罪处刑;民间则著书立说,倡导行孝美德。元代郭居敬就由历代孝子的行孝故事,编录成“24孝”。 传颂至今的“24孝”教育了一辈又一辈人,也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困惑。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这些掀起讨论热潮的话题折射出:在市场经济和权利解放背景中,传统孝道出现式微,一些人渐渐失去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孤苦伶仃的老人期盼的目光呼唤孝文化的重塑。 与传统24孝相比,新24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新旧之间的变化只在形式,其内在的精神与道统一以贯之。法治社会,外在行为的规则约束逐渐取代了内在的精神自律,法律与道德的分野让孝道很难再寻求法律保障。于是,一种规劝意义上的孝道行为标准,更有助于唤醒民间风尚。 其实,无论旧24孝故事,还是新24孝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所以,不要纠缠于24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强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自己的方式。因为,这是我们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家国精神的心理情感。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 [ 08-16]新“24孝”标准是“道德法律”
- [ 08-15]"每周给父母打电话"何以忝列"24孝"?
- [ 08-15]为何非把“新24孝”搞成“标准”
- [ 08-15]新“24孝”为何有人伤不起
- [ 08-15]新“24孝”:心想还得事能成
相关评论